山东“90后”柳子戏演员“焕活”600年老剧种
山东“90后”柳子戏演员“焕活”600年老剧种
山东“90后”柳子戏演员“焕活”600年老剧种中新网济南6月6日电 题:山东“90后(hòu)”柳子戏演员(yǎnyuán)“焕活”600年老剧种
端庄娴雅的(de)(de)大家闺秀、俏丽泼辣(pōlà)的风尘女子、骁勇善战的巾帼英雄……短短两个小时内,山东“90后”柳子戏演员尹春媛,跨越闺门旦、花旦与刀马旦3个行当,演绎不同(bùtóng)的角色,在方寸戏台上引观众不断“入戏”。
由山东省文化(wénhuà)和旅游厅主办、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承办的“梅花奖获奖演员尹春媛折子戏专场演出”近日(jìnrì)在山东剧院举行。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尹春媛在演出后(hòu)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分享“摘梅”的幕后故事(gùshì)。
尹春媛在舞台上表演《巾帼(jīnguó)雄风》。陈宛婷 摄
“闺门旦要演出(yǎnchū)‘静如处子’的(de)含蓄,花旦需拿捏‘动若脱兔’的灵动,刀马旦(dāomǎdàn)则要呈现‘刚健婀娜’的功底。最难的不是形体动作,而是把握和塑造人物的内心。”尹春媛告诉记者,为精准呈现角色,她(tā)深入研究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气质(qìzhì)。“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够’,需要把握一个‘度’。”
三出戏串联起“文—俗—武”的表演维度,既(jì)考验演员的基本功,也凸显(tūxiǎn)柳子戏“一戏一格”的艺术魅力。
尹春媛(左(zuǒ))和搭档在舞台上表演《玩会跳船》。陈宛婷 摄
柳子戏是中国戏曲四大古老剧种之一和山东地方(dìfāng)稀有剧种,约有600年传承历史(lìshǐ),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guójiājí)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生于“戏曲之乡”山东菏泽的(de)(de)尹春媛,自幼浸润在家族的戏曲氛围中(zhōng)。“家里长辈是庄户院团里的戏曲爱好者,虽非专业演员,却(què)个个能唱上几段。”尹春媛说,她是从家族中走出的第一位专业柳子戏演员,带着父老乡亲的寄托与期盼。
10岁入行,从压腿、下腰等基本功练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无数次(wúshùcì)重复“唱念做(zuò)打”的功课。尹春媛于200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省柳子剧团,成为(chéngwéi)一名职业的柳子戏演员,之后斩获第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méihuā)金奖。
她站上过顶峰,也跨越(kuàyuè)过低谷。“在演艺的黄金期,我(wǒ)从高处下翻,不慎韧带重度撕伤。”尹春媛回忆说,这使得原本主攻刀马旦的她,不得不终止武戏(wǔxì)生涯。
但意外的发生没(méi)能阻挡她学艺的步伐。尹春媛(yǐnchūnyuàn)转而考取中国戏曲学院,经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更深入地“悟戏”。“我开始把重心放在塑造人物上(shàng),逐渐打开‘文戏’戏路。”尹春媛说。
2023年,萌生“参梅”想法后,尹春媛重拾武戏。“文武兼备”的表演特色也成为她“摘梅”的独门秘笈(mìjí)。她在舞台上(shàng)突破行当界限,以细腻的表演,赋予每个(měigè)角色鲜活的生命力。
尹春媛站在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领奖台上。受访者(shòufǎngzhě)供图
学戏25载,捧回“梅花奖”,尹春媛直言,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我希望以此(yǐcǐ)为起点,代表山东戏曲(xìqǔ)人站在(zài)更高的舞台上表演,让山东戏曲走出去,让更多观众欣赏到传唱600年的柳子戏。”
当(dāng)记者问道,“您有什么话想送给青年戏曲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一点不假。要耐住寂寞,坚持初心,只要努力到了,终(zhōng)有一天会成功。”尹春媛如是说(rúshìshuō)。(完)
中新网济南6月6日电 题:山东“90后(hòu)”柳子戏演员(yǎnyuán)“焕活”600年老剧种
端庄娴雅的(de)(de)大家闺秀、俏丽泼辣(pōlà)的风尘女子、骁勇善战的巾帼英雄……短短两个小时内,山东“90后”柳子戏演员尹春媛,跨越闺门旦、花旦与刀马旦3个行当,演绎不同(bùtóng)的角色,在方寸戏台上引观众不断“入戏”。
由山东省文化(wénhuà)和旅游厅主办、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柳子剧团)承办的“梅花奖获奖演员尹春媛折子戏专场演出”近日(jìnrì)在山东剧院举行。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尹春媛在演出后(hòu)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分享“摘梅”的幕后故事(gùshì)。
尹春媛在舞台上表演《巾帼(jīnguó)雄风》。陈宛婷 摄
“闺门旦要演出(yǎnchū)‘静如处子’的(de)含蓄,花旦需拿捏‘动若脱兔’的灵动,刀马旦(dāomǎdàn)则要呈现‘刚健婀娜’的功底。最难的不是形体动作,而是把握和塑造人物的内心。”尹春媛告诉记者,为精准呈现角色,她(tā)深入研究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与气质(qìzhì)。“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够’,需要把握一个‘度’。”
三出戏串联起“文—俗—武”的表演维度,既(jì)考验演员的基本功,也凸显(tūxiǎn)柳子戏“一戏一格”的艺术魅力。
尹春媛(左(zuǒ))和搭档在舞台上表演《玩会跳船》。陈宛婷 摄
柳子戏是中国戏曲四大古老剧种之一和山东地方(dìfāng)稀有剧种,约有600年传承历史(lìshǐ),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guójiājí)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生于“戏曲之乡”山东菏泽的(de)(de)尹春媛,自幼浸润在家族的戏曲氛围中(zhōng)。“家里长辈是庄户院团里的戏曲爱好者,虽非专业演员,却(què)个个能唱上几段。”尹春媛说,她是从家族中走出的第一位专业柳子戏演员,带着父老乡亲的寄托与期盼。
10岁入行,从压腿、下腰等基本功练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无数次(wúshùcì)重复“唱念做(zuò)打”的功课。尹春媛于200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省柳子剧团,成为(chéngwéi)一名职业的柳子戏演员,之后斩获第八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méihuā)金奖。
她站上过顶峰,也跨越(kuàyuè)过低谷。“在演艺的黄金期,我(wǒ)从高处下翻,不慎韧带重度撕伤。”尹春媛回忆说,这使得原本主攻刀马旦的她,不得不终止武戏(wǔxì)生涯。
但意外的发生没(méi)能阻挡她学艺的步伐。尹春媛(yǐnchūnyuàn)转而考取中国戏曲学院,经过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学习,更深入地“悟戏”。“我开始把重心放在塑造人物上(shàng),逐渐打开‘文戏’戏路。”尹春媛说。
2023年,萌生“参梅”想法后,尹春媛重拾武戏。“文武兼备”的表演特色也成为她“摘梅”的独门秘笈(mìjí)。她在舞台上(shàng)突破行当界限,以细腻的表演,赋予每个(měigè)角色鲜活的生命力。
尹春媛站在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领奖台上。受访者(shòufǎngzhě)供图
学戏25载,捧回“梅花奖”,尹春媛直言,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我希望以此(yǐcǐ)为起点,代表山东戏曲(xìqǔ)人站在(zài)更高的舞台上表演,让山东戏曲走出去,让更多观众欣赏到传唱600年的柳子戏。”
当(dāng)记者问道,“您有什么话想送给青年戏曲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话一点不假。要耐住寂寞,坚持初心,只要努力到了,终(zhōng)有一天会成功。”尹春媛如是说(rúshìshuō)。(完)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
你 发表评论: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