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奔流城市计划|金昌:历史与现代的交响

体育正文 81 0

奔流城市计划|金昌:历史与现代的交响

奔流城市计划|金昌:历史与现代的交响

当指尖轻触列车上(shàng)斑驳的锈迹,鼻尖传来还未消散的机油味,时光仿佛穿回到了(le)那个艰苦卓绝的开矿年代(niándài)。漫步在金川矿山公园,已(yǐ)卸下历史使命的庞大勘采机器默默诉说着(zhe)曾为金昌这座城市的崛起作出的贡献。而不远处的金川集团露天老矿坑遗址,也在岁月的流逝中,见证着“镍都”的发展之路。 转身走进金川科技馆(kējìguǎn),千余种矿石标本在全息投影下闪耀着科技光芒,将地下宝藏的(de)奥秘娓娓道来;在火星1号基地,白色的舱体在赭红色戈壁中格外显眼,散落着的仿真火星探测器模型(móxíng)、火星车模型和3D打印的火星巢穴,营造出强烈的“星际穿越”感。历史的回响(huíxiǎng)、科技的脉动共同谱写成了金昌精彩的发展乐章(yuèzhāng)。 锈迹里的峥嵘岁月:一座矿山见证城市(chéngshì)崛起 “金川拥有世界(shìjiè)著名的多金属共生大型硫化镍铜矿床,被誉为祖国的‘金娃娃’,是中国镍钴工业(gōngyè)的摇篮。” 7月3日,由奔流新闻“城市青春体验官”和“海外(hǎiwài)传播官”组成的探访团来到金川集团露天老矿(lǎokuàng),在讲解员的介绍中,了解这座老矿辉煌(huīhuáng)的历史和它曾经肩负的使命。 金川(jīnchuān)露天矿老坑位于金川国家(guójiā)矿山公园的中心位置(wèizhì)。因在这里发现了一块像极了孔雀开屏时颜色的石头,点燃了新中国镍钴工业的希望。从1964年开始开采,到1990年闭坑,金川露天老矿共完成采剥(cǎibō)矿岩总量7033万立方米(wànlìfāngmǐ),采出矿石2912.64万吨,为我国创造了宝贵财富,也留下了珍贵的矿业遗迹。 闭坑后,为(wèi)改善和修复矿区生态环境,2010年5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建设金川国家矿山公园,对山体进行绿化修复,在(zài)金昌市区(shìqū)西南部形成了(le)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让金昌实现由“镍都”向“绿洲”的转变。 地下千米的新生(xīnshēng):科技赋能的现代矿业图谱 如果说金川(jīnchuān)露天老矿像一位老者,见证了“镍都”的成长,那么在矿坑千米之下,现代化设备勘采的忙碌(mánglù)场景,就像一位努力奋斗的青年,在矿车(kuàngchē)的穿梭中挖掘出生生不息的金昌。 在金川(jīnchuān)(jīnchuān)科技馆内,从矿坑中开采出的(de)各种珍贵矿石样品一一呈现。从最初的187种到现在的将近200种矿石,金川集团开挖出的不仅是企业的蓬勃发展,也是国家富强的基石。 走进金昌科技(kējì)馆(kējìguǎn),现代感和科技范儿扑面而来。讲解员介绍,金川科技馆是金川集(jí)团投资建设的集科普教育、学术交流、文化(wénhuà)传播、研学旅游、工业旅游和企业形象(qǐyèxíngxiàng)展示于一体的大型社会性公益场馆。场馆利用高科技传媒手段诠释宇宙起源、地球诞生等科学原理,介绍金川矿体的地质构造等知识(zhīshí),并用三维全息影像技术展示金川各个矿区稀贵元素的储量以及钻探、开采情况。 什么金属比黄金还贵?什么金属是(shì)用来做笔尖和汽车尾气管的?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探访团了(le)解了金川(jīnchuān)矿产中蕴含着的丰富元素,以及不同的矿产在日常生活和制造行业中的作用,认识了一块块朴实无华(pǔshíwúhuá)的石头,怎样一步步锻造成了科技进步的阶梯。 “目前,展馆内展示了(le)接近200种(zhǒng)矿石,矿产中发现的27种元素展示了18种”,讲解员说,“金川集团不仅为国家综合实力等方面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将发展的脚步迈向了国外,每年俄罗斯等国家都会和(hé)金川集团签订(qiāndìng)购买合同(hétóng),金川集团在印尼的红土镍矿还为当地提供2100个就业岗位。” 沙井遗韵:千年文明的无声(wúshēng)诉说 一声声爆破(bàopò)的巨响,一阵阵机器的轰鸣,从大地深处传来的不仅是现代化科技技术下城市生长的声音,也(yě)有远古时代璀璨文化的回音。 “犁春五谷盛,浪卷马蹄轻。千载双峰峙,河西第一城。”现代诗人李勇杰在其诗作《龙首吟》中,颂扬了金川地区(dìqū)的历史魅力。步入(bùrù)金川区沙井文化博物馆,探访团又瞬间被拉回了远古时期(shíqī)。 沙井文化博物馆成立(chénglì)于2012年,馆藏文物(wénwù)主要为沙井文化金川区三角城遗址及其他(tā)金川区域(qūyù)内出土文物,展示(zhǎnshì)了以金川三角城遗址为代表的沙井文化的丰富内涵。据讲解员(jiǎngjiěyuán)介绍,沙井文化因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首次在民勤县沙井村发现而得名,而三角城遗址作为(zuòwéi)其核心遗存,自20世纪70年代起经多次考古发掘,共出土青铜器、陶器、骨器、毛织品等文物2000余件,其中青铜器占比近半。作为河西走廊现存最古老城址,三角城遗址颠覆了游牧民族(yóumùmínzú)“居无定所”的刻板印象,证明3000年前西北先民已形成定居聚落。 火星之约:从戈壁到星际的未来(wèilái)畅想 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的(de)底蕴,同一城区十几公里(shíjǐgōnglǐ)的跨度,连接的却是远古文明与科技腾飞的对话场域。当探访团从(cóng)充满岁月痕迹的沙井区文化博物馆踏入充满未来感的火星模拟生存舱,脚下这片土地便悄然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古老智慧(zhìhuì)沉淀为(wèi)创新基因,现代科技则让文明火种在星际征途上持续闪耀。 金昌市火星1号基地(jīdì)是国内首个沉浸式火星主题实景基地,由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和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指导建设。这里的戈壁地貌、红色岩体(yántǐ)等地形地貌及(jí)自然条件与火星极为类似,被国际媒体称为最接近火星地表的“地球实验室(shíyànshì)”。 “我太(tài)喜欢这里了,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说对我太空梦的一次(yīcì)实现!”在火星一号基地大厅,穿着航天服的奔流城市计划“海外传播官”、来自委内瑞拉的留学生圣地亚哥(shèngdìyàgē)兴奋(xīngfèn)地说。 火星1号基地是全国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基地和甘肃省级科普教育基地,通过情景化、体验式、项目(xiàngmù)制教学方式,为(wèi)青少年提供(tígōng)航天科普教育。深入挖掘航空科技、航天文化等研学旅游(lǚyóu)资源,开发了极具(jíjù)特色的研学业态,推出AI火星营等研学项目,开启中国青少年航天教育新纪元。 金昌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代表,火星1号基地已成为其(qí)“科技+旅游(lǚyóu)”融合发展的标杆项目,成功打造了独特的IP和(hé)体验,有效带动了区域旅游热度,为传统景区注入了科技、文化新动能。 从地下千米(qiānmǐ)深处的(de)镍铜钴矿脉(kuàngmài)资源,到科技赋能的现代(xiàndài)矿业蓬勃发展;从距今3000多年的三角城遗址远古文明,到如今火星1号基地中模拟星际航行的尖端科技装置,金昌,这座西北城市在历史和现代的交响中,正以不可思议的生命力向上生长着……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xīnwénjìzhě) 沙金萍 图丨(gǔn)奔流新闻记者 裴强
奔流城市计划|金昌:历史与现代的交响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